一加8透视(一加8透视手机是哪款)
一加8透视
一加手机“视角”功能引争议:技术的边界在哪里?
来源:南方传媒学院
作者:王文瑞
指导阅读
一加手机“秋”红外滤镜因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看穿”,涉嫌侵犯隐私。官方通过软件升级紧急关闭滤镜功能,善后并不顺利。科技的飞速发展,大数据、面部识别、人工智能,各种高科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逐渐逼近了人们的隐私问题。技术的边界在哪里?技术是无辜的,但人性经不起考验。规范管理不要越界,关注“数字双胞胎”,警惕“数字利维坦”。
目录
一、秋天还是凉爽?一加手机滤镜有争议
第二,所谓“视角”
第三,帮别人虐还是给老虎添翅膀?
四、技术vs隐私:隐私边缘的疯狂探索
五、如何保护你我的隐私
一、秋天还是凉爽?一加手机滤镜有争议
近日,一加手机OnePlus8Pro的“秋意”滤镜功能被曝具有透视能力,可以“看穿”部分塑料外壳和布料,网友质疑其侵犯隐私。
据网友测试,通过这个滤镜可以大致看出红布包里的扑克牌。
t恤背面的字,在滤镜打开的情况下,肉眼也能看到。
除了布料,透过滤镜也能看到很多塑料结构。
有网友指责一加手机侵犯个人隐私,担心有人用一加手机偷窥、窃取。网友的担忧不无道理。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已经出现了关于一加8的“梗”。网上出现了一轮又一轮的声讨,甚至涉及女权问题,把水越搅越浑。
5月19日凌晨2点15分,一加手机官方回应。
目前一加已经紧急临时使用了这个滤镜功能。
第二,所谓“视角”
根据一加官方的道歉声明,“透视”的原因是滤镜的镜头采用独特的红外感应特性设计,从而为用户提供“独特的摄影风格效果”。但在一些“非常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镜头会在“非常近的距离”对“特殊材料”产生“轻微透视效应”。让人不禁担忧,从现在开始买衣服有必要选料吗?
红外摄像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几乎所有公共区域的监控摄像头都是红外的。用在摄影上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每年世界各地都有红外摄影比赛,这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摄影领域。
图片来源用户使用“秋意”滤镜拍摄图片:@ patrickqq
所以这次一加突然出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为什么?
1919年3月26日,华为P30Pro发布,很快被曝出摩天轮事件。甚至被怀疑是华为的广告,在网上小火了一把。至今还是留下了“人在做,华为P30Pro在看”的笑话。不过华为没有受到严重影响,两个月前就发布了P40。
一加作为新兴品牌,当然比不上华为的资历。
但也涉及个人隐私,并未得到当事人认可。为什么华为的超级长焦能被大众容忍,一加8的“可能”视角会让人深感不安?
“视角”说到底不是衣服,而是人心和人性。人性不可测试也不应该测试,技术无罪,但这把剑交到使用者手里,就不能保证使用者能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去使用。
第三,帮别人虐还是给老虎添翅膀?
一加手机因为摄像头的红外功能而备受争议,就像望远镜也可以用来偷窥一样。开发者可以考虑为大多数用户开发某些功能,但也要考虑为大多数用户限制某些功能。
我们对手机拍照的基本要求是拍出清晰的照片,但透视不是基本要求。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功能,几乎超出了人们伦理道德的可接受范围,自然会受到质疑。
如果一加还想保留这个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特色,其实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学习日韩,日韩也是用手机拍照的。日韩手机拍照时强制保持提示音,尽量避免拍照。
伴随着刺耳的“咔嚓”声,是温柔的保护和尊重。
四、技术vs隐私:信息安全边缘的疯狂探索
27年前《纽约客》封面的一幅漫画:“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敲响了数据隐私的警钟。时至今日,网络的匿名性仍然为人们所诟病。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快速发展,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不知道,不能删,不能删,也不能删。到最后,已经成了大家的习惯。通过对有心人的收集、挖掘、提炼、分析,将每个人的精准画像毫无保留地暴露在网络世界中。
2018年8月28日,“暗网”中文论坛出现一个网帖,声称以8比特币的价格出售朱华旗下酒店约5亿条用户数据。中国最大的多品牌酒店集团之一朱华集团的酒店数据被泄露,被称为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泄露事件。
2018年12月,脸书陷入一系列泄露用户隐私的丑闻,股价暴跌。
2019年1月,有人利用deepfakes技术伪造了奥巴马的演讲视频。从视频上看,可以和实物混淆。
2019年7月,苹果Siri疑似语音窃听,引发全球信息安全焦虑。
2019年8月4日,南斗星仿真机器人创始人兼CEO王军用3D头部模型破解支付宝人脸支付,成功购票。
2019年8月30日晚,一款名为“ZAO”的AI换脸APP突然火遍网络,因为涉及用户隐私和名人肖像权,引发网友热议。
2020年4月7日,百度因传播低俗信息、密集发布标题党文章、公众账号注册管理和内容审核不严被约谈。
2020年5月17日,一份关于人脸识别与公共健康的研究报告发布。报告显示,通过体温检测和密切接触者追踪等手段可以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但也带来了对隐私保护的担忧。超八成受访者认为,公共健康危机发生后,在非公共空间收集的人脸信息应该销毁。
与此同时,疫情期间卫生代码的使用也令人担忧。一些人担心,如果启用健康代码,他们的生活轨迹等个人信息将完全暴露,数据可能会被恶意泄露。
近日,工信部下发通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手机应用软件进行检查,并督促发现问题的企业整改。截至目前,仍有16款app未整改到位,知乎日报、当当网、好大夫、e代驾等被点名。工信部要求这些app在5月25日前完成,逾期将依法处置。
大家在网络上“裸奔”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各种告知或者不告知的权利在后台频繁调用,各种条约需要查看,层出不穷的弹窗,莫名其妙下载安装的功能和软件...互联网在让人们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也汇聚了衣食住行、社会关系等等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安全问题凸显。
这一次,一加手机甚至跳出了网络,直接影响了现实世界中人们的隐私,从而瞬间引爆了人们本已紧张的神经。
五、如何保护你我的隐私
1.
李彦宏曾说:“中国人为了方便,愿意用隐私。”
不管这句话对不对,它首先把人们的思维引入了一个伪命题:便利一定要建立在隐私交换的基础上吗?为用户提供便利不就是一切设计的出发点和工作吗?
即使我们必须为我们的便利付出代价,我们也可以付钱。为什么一定要保密?
这句话很含蓄,有点意味深长,不择手段。
但在很多人看来,这句话早已成为网络世界的“潜规则”。私密还是方便,你自己看着办。
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选择。不丢手机号就不登录。输了就同意协议。不管会不会有人去看协议,即使协议里写了不会使用用户隐私,我们能相信吗?
2.
技术是无辜的,但人性不可测试,也不应该测试。明确技术界限,规范管理,坚决不越线。
AI变脸技术已经应用到影视、娱乐等各个方面,甚至是淫秽视频。随着ZAO的流行,人们开始关注其背后的隐私、肖像权、版权等相关安全问题。
3D打印机刷脸付款,支付宝会赔钱吗?没有确切的规则。目前制约这种行为的仍然是3D打印的技术成本。如果有一天3D打印真的便宜便携了,这个问题可能会被推到风口浪尖。
算法推荐已经不是新鲜事了。迎合用户的大数据算法加剧了人们的“证实性偏见”和群体极化。人们深陷在自己和外界编织的“信息茧”中,隐私也一览无余。你的软件可能比你的对象更了解你(即使没有对象)。
几千年前,柏拉图就对书写进行了批判,认为书写的发明会让人容易遗忘,只会相信书写和对外部符号的识别,而不会依赖内在的心智记忆。如今,我们过于依赖网络,这似乎印证了哲学家的预言,大脑甚至开始“退化”,产生了“谷歌效应”,即记住信息的位置,而不是记住信息本身。
3.
被称为比人工智能“更有潜力”的数字孪生(Digital twin)近年来备受关注,但它实际上是一个数字模型,但这个模型可以通过接收物理对象的数据进行实时进化,从而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与物理对象的一致性。全面建立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准实时连接,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构建虚拟世界对物理世界的描述、诊断、预测和决策新体系,优化物理世界的资源配置效率。数字结对的背后是建模和仿真技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数字模型与物联网的结合,而这种结合的最终目的是将模型打磨得更接近真实系统。目前已在多个领域实现,包括无图纸无模型制造波音777、达索“跳动的心脏”项目、智慧城市建设等。
大数据时代,现实社会中人类社会活动的各种规律,甚至人的情绪、基本偏好等。,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进行系统的复述、勾勒、绘制和再现。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类面前,展现了一个人类行为乃至整个社会的“镜像”。这是一个重建后形成的“镜像世界”,与现实世界分离,相对独立存在。
当人们观察这个“镜像世界”时,就像在镜子里看自己的倒影。与虚拟社会不同,“镜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依存,直接互动。现实世界是“镜像世界”形成的基础,“镜像世界”反作用于现实世界。正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镜像世界”和现实世界都在进行自我更新。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借助信息技术,人类社会向“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境界迈进了一大步。可以预见,这种乐观的趋势在未来仍将是主流。但从预警的角度来看,一旦人类对其利用不当,信息技术就有可能反噬人类社会本身。
近半个世纪以来,数字信息技术一直是抑制“国家利维坦”的重要手段,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数字信息技术开始被异化,它可能演变成一个新的利维坦本身,即“数字利维坦”。
如果说工业社会人们最担心的是“国家利维坦”对人类社会的侵害,那么信息社会人们最需要担心的是“数字利维坦”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