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个时间段的典型事件)
以下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是
今年5月1日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65周年。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建筑工程,占据广场的中心位置,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应该为人民英雄建立什么样的纪念碑,成为当时各方都非常关心的问题。纪念碑的选址、碑文内容、形制和设计风格的确定、石芯的开采和吊装,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2.(1)
3.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在进行中,会上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出了许多重要决定,包括为牺牲的人民英雄建造纪念碑。关于纪念碑建在哪里,最初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有人主张建在中华门原址,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纪念碑建在全国人民政治活动的中心广场。当天下午,毛泽东带领全体代表到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
1958年5月1日,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迎来了一座专门为人民英雄设计的新建筑。它的建立不是以国家领导人、民族英雄和名人为主题,而是以歌颂人民英雄为主题,这在国内外纪念性建筑中是罕见的。毛泽东亲笔写了八个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同时,在毛泽东起草的100多字的题词中,有8处提到了“人民”一词,深刻表达了中国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鲜明态度。
5.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围绕着“纪念逝者,激励生者”的初衷,处处体现着人民性,如纪念碑下的10幅住友浮雕,生动地展示了172位不同姿势、面孔和表情的英雄,他们都是普通的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在纪念碑浮雕方案的最初设计中,虎门销毁鸦片和金田起义的浮雕草稿中有林则徐和洪秀全的形象。起初,“二·二七大罢工”浮雕中有林祥谦的形象,但未被采纳。在设计和创作过程中,还出现了描绘领导人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想法。但这些最终都没有被采纳,反而在有限的画面中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以下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是6.(2)
7.与设计国旗、国徽一样,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也面向全国征集。截至定稿时,共收到240多个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大致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平放在地面上的方案;巨型雕塑方案;高耸的纪念碑形和塔形方案。经过多位专家和设计师的反复讨论,由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会议确定,以梁思成和林的设计方案为主,并参考其他方案。本设计方案继承了我国传统碑刻的造型,以“铭”为中心主题,以浮雕的形式表现“铭”的英雄事迹。
8.在空间布局上,将人民英雄纪念碑置于中轴线上,且纪念碑本身与中轴线严格对称,是对中轴线格局的进一步强化。纪念碑顶部的形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丁典。纪念碑下部有须弥座,底座有栏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桥台采用花岗岩打造,符合中轴线南北长、东西短的空间实际,体现了我国传统桥台的惯用手法。至于装饰花环的花卉品种,中国传统名花牡丹、荷花和菊花最终被选为高贵、纯洁和坚韧的象征。
9.纪念碑的设计,鉴于广场南北长、东西短的空间特点,在外观设计上摒弃了平(中国古代纪念碑平而短)方(四边形设计方案),打破了传统。纪念碑的方向最初设计为朝南作为主立面。施工过程中,考虑到游客主要从长安街进入广场,观众主要集中在广场北部,因此无法看到纪念碑的正面。因此,与“坐北朝南”的传统建筑布局相反,将朝北的一面改为主立面。同时,碑身略分三分之一,使碑体更加挺拔有力。这是吸收经典栏目的做法。人民英雄纪念碑已成为代表国家形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有着庄严宏伟的姿态和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
10.(3)
11.根据设计要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汉字应刻在一块长约15米、宽约3米、厚约0.6米的整块石头上。为了确保石碑不破碎,原石的厚度必须达到3米,这意味着原石的重量将超过300吨,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起初,爆破技术被用于采矿,但甚至两次尝试都失败了。后来,在当地老石匠的建议下,建筑工人在选定的石头周围挖了一个四五米深的凹槽,然后沿着石头凹槽在预定的剥离面上凿了多个楔形孔,并用重锤将铁楔插入预定的剥离线。同时,在石头长边两侧凿出8个放置千斤顶的窝,每个窝放置一个起重量为200吨的千斤顶。采矿时,数十人用重锤敲打铁楔,八个千斤顶也支撑着力量。就这样,经过数次锤击,一块重达300多吨的石碑从岩体中成功剥离,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罕见的完整花岗岩。
12.石头就位后,将被加工成预定的0.6米厚,其重量将减少到60吨。然而,根据当时的条件,要将60吨20多米高的石头安全吊起并顺利安装在纪念碑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过多次模拟实验,工人们最终制定出安装方案:利用滑轮原理,直接将纪念碑内部的混凝土方管作为提升支柱,用卷扬机进行吊装。纪念碑两侧设置了高吊杆,以调节石头的摆动和水平。采用这种方法,解决了石碑核心石的吊装问题。
13.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质量建设,极大增强了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集中人民的智慧,成为创业过程中不竭的力量源泉。(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