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指的是哪两种(苏州评弹指的是哪两种表现形式)
历史演变和分布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结合体。苏州评弹在苏南、浙北和上海也很受欢迎,在江苏北部的南通、扬州和浙江东部的宁波也很受欢迎。整个流通区域覆盖长三角大部分地区。苏州评弹诞生于明末清初,是中国评话、弹词艺术传到吴语地区后形成的一种方言说唱流派。早在明朝末年,“评话”“弹词”艺术传到这一地区后,以吴语说唱的苏州评弹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成熟。清康熙年间,苏州评弹艺术不断发展,书目丰富,各种风格和流派的名家辈出,演出相当繁荣。乾隆年间,著名评弹艺术家王创建了第一个评弹行会组织“广誉社”,“千里书声声轻”的艺术谚语开始流传。那么所谓的英雄传说等重大事件就是俗称的“大书”。通常为一个人表演,注重口语、听力、口技和扮演角色,还会使用唤醒木、折扇和手帕等道具来营造气氛或展示精神和形状。传统书目50余种,可分为“久依书”和“打短书”。“倚书”如西汉、东汉、三国、隋唐等。短手书,如水浒传、猫王、小武夷等。苏州弹词既讲又唱,其主题在生活中很常见,如家庭变化、爱情婚姻、冤狱平反和人情等,因此俗称“小书”。通常是两人合作的双档,三弦弹唱琵琶,讲究默契配合和情感表达。其行会组织如“润玉社”“普玉社”等相继成立。清中叶以后,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先后达到鼎盛。
基本内容和艺术特征
苏州评弹可分为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种形式。苏州评话只说不唱。题材多为朝代更迭、军事战争、国家大事,歌词多为诗意赞美。格律继承七言古诗,讲究简洁、形象。唱腔具有吴地民歌鲜明的特点,可叙事、可抒情、软糯、曲调优美。尽管苏州弹词书目分为长、中、短三种,但传统弹词书目多为长篇,有《三笑》、《金凤凰说》、《白蛇传》、《玉蜻蜓》、《明珠塔》等50余部。总的来说,苏州评弹经过长期锤炼,形成了以讲、答、打、唱、演为主要手段的表演体系,形成了理、味、趣、妙、奇的审美特征。苏州评弹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标准化的表演节目。如说书的“手脸”和“面式”,弹词的“六白”和“八技”。无论是评书还是弹词,苏州评弹在“说”的技巧上都非常注重“绝”字。艺术谚语有“爵为书之宝”“一爵遮百丑”之说。在苏州评弹中,“绝”字随处可见,即滑稽、典雅和戏谑、滑稽的谈话、滑稽的描述和绝的插入,反映了苏州评弹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
传承谱系和代表人物
历代苏州评弹大师辈出。早期有乾隆时期的王、、济武公等“前四家”,嘉庆、道光时期的陈余干等“后四家”,咸丰、同治时期的等“后四家”。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如李文斌、魏玉清、周玉泉、许、薛晓青和。历代著名艺术家结合自己的特长创造了许多声乐流派。目前仍有陈、于、马、卫、江、薛、许、侯、姚等20多种曲牌。这些学校的演唱风格各不相同,丰富多彩。其中一些学校还体现了相互继承的关系。苏州评弹已经口口相传数百年了。以《三国志评传》为例,有陈翰章-朱春华-徐文安-黄赵霖-张玉书-张郭亮-陈锡伯的谱系;以弹词三笑为例,有-俞怀嘉-王--王绍铨、谢绍铨-夏连生-徐-孙觉庭范等家谱。今天苏州评弹的代表人物是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邢、严春兴和金。
主要价值
苏州评弹的书目和表演不仅凝聚了许多艺术元素,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它不仅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价值。其中,《说书》所体现的中国历史可以跨越三千多年,堪称一部以艺术为载体的通俗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弹词书目中涉及的地方饮食、起居、器物、建筑、节日、婚丧、文史、语言等内容,是研究吴文化区域民俗的特殊资料。苏州评弹以其鲜明的吴文化特色,与昆曲、苏州园林一起成为苏州“三大文化奇观”之一。对于流行地区的人们来说,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欣赏活动,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日常生活方式;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它不仅是一场艺术欣赏活动,也是了解苏州的一种特殊媒介。
保护现状
苏州高度重视苏州评弹的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苏州综合试点总体实施方案》中,明确了传承单位;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是在原戏曲博物馆评弹室的基础上建立的。编著出版了《苏州评弹艺术初探》《苏州评弹史稿》《苏州评弹》《评弹精选书目(上、下)》《苏州评弹研究资料丛书》等10余种精品研究著作。连续出版了36期学术期刊《评弹艺术》;共抢救传承优秀传统长篇书目97部、中篇书目30余部、短篇书目260余部,其中长篇书目62部已刻录光盘,可连续播放2500小时以上;新编辑的中长篇书目近30种,短篇书目和开篇章节100多种。艺术传承工作成效显著,涌现出以盛晓云、袁小良、史斌、吴静等为代表的一批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的评弹新人。评弹的演出阵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形成了以传统书店为主、电视书店和广播书店为补充的多元化传播格局。
来源: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