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湖北地主出狱,写信给副主席王震:还记得我那1000担救命粮吗
91年湖北地主出狱,写信给副主席王震:还记得我那1000担救命粮吗
1991年,国家副主席王震收到一封特别的来信,这封信是一位刚刑满释放的地主写的,信中只有一句话
“你还记得我那1000担救命粮吗?”
王震很是震惊,在他的记忆里,从来没有向地主借过粮食,更何况对方还是一位恶贯满盈,刚从牢里放出来的地主。
正当王震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突然看见信封的落款处写着马希良的名字,马希良是王震的老战友,王震赶紧联系到了马希良,之后顺藤摸瓜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
那么王震究竟有没有借过地主家的粮食呢?这位地主又为什么要写信给王震呢?这一切还要从1945年开始说起。
危难之时伸出援助之手
抗日战争后期,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局势,决定派一支队伍南下建立革命根据地。
这项任务十分艰巨,因为南下途中不仅会遇到杀急眼的日军,还会遇到心怀叵测的国军,所以一时之间,党中央和毛主席还真没选出一个合适的人选。
这个时候,王震站出来了,他向党中央和毛主席保证,一定会圆满的完成这项任务。就这样,王震带着五千多人的队伍开始了南下的征程。
王震带着战士们一路上披荆斩棘,殊死搏斗,经常被敌人围困,战士们的人数也在不断锐减,由一开始的5000余人,最终只剩下1000多人。
其状况之惨烈让毛主席都惊呼是我党的“第二次长征”,但是王震毫无畏惧,带领着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走过一座座城市。
而当王震率部到达湖北枣阳的时候,由于连日来的战斗,伤员人数逐渐增多,战士们全都筋疲力尽,急需休养,加上连日来的风雪不好赶路,后勤补给也没有跟上,所以王震决定在环潭一带就地休整,好好休息一下再进行战斗。
不料天气相较之前突然变得更加恶劣,暴雪突然降临,漫山遍野的积雪让行军队伍举步维艰,更让人担忧的是,队伍中的存粮根本就支撑不了多久,如果没有接济的话,恐怕过一两天,战士们就会饿死在阵地。
而党中央即使立刻安排运送军粮,恐怕时间上也来不及,更何况还下着暴雪,车辆根本就开不进来。
如今之际只有就地取材这一个办法了,然而当时很多的人都处在饥饿当中,老百姓家里根本就没有存粮,王震心急如焚,找到时任鄂北行政专员的李实,让他深入当地想办法。
李实在当地转悠了一天,发现当地老百姓一穷二白,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没有办法保障,怎么会有能力来接济我军,李实也想花钱从周边城市高价收购一些,但是军中的经费也不够。
李实左右为难之际,在与当地百姓闲聊的时候,得知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正是这个信息,圆满的解决了我军当时的危机。
原来在环潭镇,有一个大地主廖复初,廖家当时可以说是当地的首富。作为湖北一带的大地主,廖家已经绵延了几百年之久,民国时期开始从事实业,而它之所以发展壮大,与家中的一位老太太关系非常大。
老太太姓毛,嫁给廖临轩之后,她帮助廖家转型做实业家,大大扩充了廖家在当地的影响力和财富积累。
后来廖临轩去世,毛老太又继续协助儿子接管家族产业,并把大部分精力用来培养长孙廖复初,廖复初也比较争气,将廖家发展的更为壮大。
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当地的首富,日军没少拉拢廖家,但最终都被廖家以各种理由搪塞了过去。更
重要的是当新四军在当地遇到困难的时候,廖家还给予了一些帮助,所以李实认为可以向廖家借粮度过难关,但他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毕竟当时是兵荒马乱的年代,廖家很有可能在这时候选择明哲保身,不愿意出借粮食。
就这样,李实忐忑不安的来到了廖家,将事情如实告知了接待他的廖家总管,然而总管却告知李实,老爷和少爷都不在家中,外出办事去了,不知道何时才能归来。李实心想这下完了,自己可以在这等,但是战士那边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等了。
正当李实万分失望,想要离开的时候,总管告诉李实,家中还有一个人可以当家做主,这个人正是毛老太,只是毛老太当时已经九十多岁的高龄了,轻易不会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