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脸(打脸汉子茶真千金小说免费)
打脸
1.原标题:一堂语文课|“打脸”和“真香”
2.作者简介:肖钱文,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生。
3.目前,网络上活跃着两个“语境反转”的新词。一个是“打脸”,一个是“真香”。
4.“打脸”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动宾短语。“打”表示动作,“脸”表示耐心(动作对象)。由于“面子”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它不仅是身体的一部分,还代表着一个人的“面子”和“尊严”,因此“打脸”逐渐延伸出“丢脸”的含义,俗话说“不要打人打脸,也不要暴露自己的缺点”。从“面子”到“尊严”实际上是一种认知隐喻,而且应该是一种具象隐喻,即用具体的、形象化的实体“面子”来隐喻抽象的感情和尊严。
5.在当前的网络语境中,“打脸”已经词汇化,从动宾短语浓缩为动宾复合词。“打”是一个动作性很强的动词,而“脸”是一个具体性很强的名词。这种组合的词汇化是基于它们必须转移的事实。(参见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与发展》。)通过转换,动词与更高的动作,名词与更高的具体性被删除,然后通过上述隐喻,“达”不再表示客观动作,而是表示更弱的语义,如“损害”和“侮辱”,“面子”不是指客观具体的对象,而是指“面子”。在“转换”和“隐喻”之后,“打脸”被词汇化。
打脸6.最近,“打脸”在网络语境中衍生出了新的含义:先是有人提出了一个想法,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与最初想法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果,于是形势逆转,此人颜面扫地,被称为“打脸”。下面是一个例子。
7."
8.(1)一个微博用户讲了一个移民美国的鸡汤故事,马伯庸打脸深受其害。
9."
10.这句话选自观察者网2019年6月12日一则新闻的标题。该新闻的具体内容是,一位微博用户发布了他的朋友移居美国的故事,但马伯庸指出,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早在2013年就流传的谣言。微博用户因这种假新闻被曝光的后果可以称之为“打脸”。
11.“向真”的出现时间晚于“打脸”,使用频率也不及“打脸”,因此当前网络语境下的“向真”仍应属于偏义短语,其词汇化尚未完成。
12.网络语境中的“真香”是指一个人最初对某种事物或观点持否定态度,但后来改变了想法,转变为积极的态度。下面是一个例子。
13."
14.(1)朋友们,预览可能是骗人的。一开始我甚至不想看。虽然我看到了,但我不想看到他们。但是相信我,你一定会很好闻,你永远不会后悔。
15."
16.这句话摘自微博中一位用户对电视剧《晨曦园》的评价。可以看出,用户一开始对该剧的评价是负面的,后来改变了态度,表示“看完不后悔”。这种态度的转变“真香”。
17.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打脸”和“真香”有两个区别。
18.首先,“打脸”一般是被动的,不是主语的主动动作;“真正的香味”是主动的,这反映了主体感觉的主动变化。所以被动句可以用“打脸”,被动句不能用“真香”。下面是一个例子。
19."
20.(1)不过,金真香的名场面马上就要播出了,等着他的是打脸。
21."
22.在这个例子中,“金子轩”是“向真”的主语和“打脸”的宾语,因此不能说“金子轩真香”和“等他打脸”。
23.第二,“打脸”的重点在于结果对主体的影响,而“真香”的重点在于主体对事物态度的变化。所以它的表意重点是不同的。
24.如今,“打脸”和“向真”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使用,不可避免地被滥用。根据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提出的会话原则中的“礼貌原则”,我们在交际中应该“利他而损人”,即不贬低和伤害他人,从而“打人打脸”,但网络交际中的情况是“等待打脸”,即我们应该等待侮辱他人人格的机会在面对面交谈的背景下,这种故意贬损他人的行为很少见。正是因为网络提供了一个屏障,大量的言语行为违反了“礼貌原则”。
25.我们知道,语言不仅是思想最重要的表达工具,而且还重塑了我们的思想。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使用“打脸”只是为了关注它所承载的负面情绪的言语宣泄。我们完全可以用其他词语来代替这种说法,不要让情绪化的表达影响正常的思考和判断。而且,“打脸”和“真香”涉及一个主观的观点:也许你认为别人是“打脸”,但实际上,人们在暗地里“真香”。
26.本期编辑:王耀(实习)
27.本期校对:李
28.责任编辑: